9月16日下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校长宁钢教授应邀到访我校,在校图书馆会议室以《中国设计造物体系构建及其原理》为题作学术报告。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李玉保主持。
宁钢教授兼具多重学术与行业影响力,身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设计学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江学者评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国家人才引智评委等职,同时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高级顾问,在陶瓷艺术与设计领域深耕多年,成果丰硕。
报告中,宁钢教授从文化基因、历史逻辑与当代转化三大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设计造物体系建构及其原理,为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的创新融合提供深刻见解。
宁钢教授指出,中国设计造物活动根植于中国哲学思想,自远古工具制造起步,历经各历史时期演变,始终浸润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他结合实例详细梳理器物发展脉络: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的“实用与图腾结合”,到夏商周青铜礼器承载的权力秩序,再到宋元明清瓷器、家具呈现的审美变迁,器物造型始终遵循“因用赋形”“形神兼备”的原则,装饰图案也从史前几何纹的自然崇拜,发展为明清吉祥纹的文化符号,形成独具特色的造物体系。
谈及传统造物体系的当代转化,宁钢教授表示,中国设计的当代发展离不开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他以自身实践为例,介绍了《岁岁和合》《岁岁平安》等粉彩花瓶作品。这些作品以中国红为主调,融汇吉祥符号,传达出和谐共生的时代理念,曾亮相2014年北京APEC会议。此外,他为上汽“鲲”概念车定制的粉彩瓷饰,成功将传统文化元素嵌入现代工业产品,体现出文化赋能设计的创新实践。
为推动陶瓷艺术从展馆走向日常生活,宁钢教授还分享了传统工艺在当代生活中的创新应用。其团队通过开发文创产品,将传统釉色、纹饰转化为陶瓷器具、丝绸、染织等生活用品,使大众在日常使用中感受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美学魅力,既拓展了传统工艺的应用边界,也推动了全民美育的普及。团队还运用AR技术,动态化再现汉唐织锦纹样,实现“形-意-神”多维再生,展现了中国设计在艺科融合中的文化自信与国际影响力。
李玉保副校长在开场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宁钢教授在陶瓷艺术与设计教育领域的重要贡献,尤其对其推动中国陶瓷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促进中国风设计国际传播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表示赞赏。他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深入推进学科交叉与创新发展战略,交叉学科已成为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引领产业变革的重要路径,希望本场报告为我校设计学科在资源整合、跨界融合与特色凝练等方面提供新思路、开拓新方向。
此次报告不仅拓宽了师生对中国传统造物与当代设计的认知视野,也为美术学院在学科交叉建设、凝练学科特色、深化跨界融合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启示,对推动我校学科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美术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硕士生导师以及部分教师、研究生代表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