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公告
成果展示
平台介绍
宁钢:重视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时间:2022/04/19 15:40:32 点击: 作者:陶瓷文化高等研究院 来源:艺术教育杂志

                                                       本期关注


44FF3

宁钢:重视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文 / 郭晓



C4CB

宁钢

全国人大代表

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2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宁钢针对新版《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提出应创建包容性、可持续、高质量的艺术设计教育评价机制的建议,引起广泛热议。两会闭幕后,宁钢接受本刊采访,针对关于建设中国特色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双减”后高等艺术教育何为等热点问题,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


创建包容性、可持续、高质量的艺术设计教育评价机制

根据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办发布的新版《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2011年独立的“13艺术学”,被调整为“13艺术”,二级目录也做了较大的变动。同时,在新增的“14交叉学科”门类中,加入了“1403设计学(可授予工学、艺术学位)”。在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发展阶段,尤其是当前第五轮学科评估、专业学位评估即将公布之前,宁钢认为,探讨如何结合学科特色、不同发展阶段、重点发展区域等具体情况,创建包容性、可持续、高质量的艺术设计教育评价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宁钢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建议:教育部应尽快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实施细则或补充条款,来督促创建一个包容性、可持续、高质量的艺术设计教育评价机制。

第一,给予高校在学科、学术、专业评价上高度自主权。引导高校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双一流”建设、“评估制度”、“抽检办法”等相关文件,分别提出相关学科教育评价方案,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比如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中国相对比较年轻但在校生规模第一的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要多元、包容,才能符合艺术设计教育学科自由、创新的本质属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是教育的初衷,在于“学以成人”,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第二,围绕华东、华中、华南、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的发展差异,可以在学科上建立地域性、多元化、特色化评价机制,制定相应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对于学科评估、专业评价和论文抽检等评价性事项,不仅要逐步建立申诉机制,允许院校、专家和学生对学科与学术上有争议的结果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还要明确评价结果所带来的权责所在,不该让评估和评价等手段限制了学者和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不该让学者束手束脚,更不该让学生提心吊胆,而是要信任并鼓励年轻学人进行积极探索,知行合一、敢于试错;鼓励学者践行、转化研究成果,鼓励学生面对问题,大胆实验、个性化发展。

第三,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制度文件,推动不同学科的教育评价机制,推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以及部分学生代表等,共同讨论学科评价与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倡议,建立包容性科研氛围和高质量学术评价生态。切实有效减轻科研人员负担,鼓励突破性创新研究,以此创建包容性、可持续、高质量的艺术设计教育评价机制。


新文科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的设计学教育体系

“2011年,设计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定为一级学科。2015年,首次以一级学科的身份成立独立的学科评议组,并设立博士点,这标志着国内设计学研究和教育已进入系统化、整体化发展阶段。2019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相关部门,明确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至此新文科建设正式实施,如何促使设计学学科适应新文科的改革发展,成为当下设计教育工作者的主要研究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文化自信的强调,使我国的设计学教育日渐具有了民族化和个性化的研究特征。”宁钢说道,“我从事艺术创作及艺术教育多年,从陶瓷设计的教师到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再到被各个国内外高校聘为客座教授、名誉院长等经历,我个人对于近十年艺术学科之大变化感触尤为深刻,尤其是设计学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身份地位变化,见证了设计学学科从无到有、从稚拙到略成体系。”

在新文科背景下,设计学学科要立足本土、发展特色、加快创新、迎接机遇、面对挑战,围绕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设计学教育体系,打造中国特色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学教育新观念和新高度,立足中国设计教育的经验,守正创新、固本正源,构建中国风格,创造世界一流的设计学学科体系。如何发展独具中国特色的设计学学科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教育方式,是设计学教育研究者的工作重心。

“陶瓷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我们在追求文化自信过程中十分关键的切入点。”宁钢认为,陶瓷设计教育作为艺术学科的重要组成,在设计学教育中同样举足轻重,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性局面,需要形成与陶瓷行业的现实互动,并建设创新型陶瓷设计教育路径,设置具有专业特色的陶瓷设计课程。我们应当紧抓“文化自信”的大方针,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在陶瓷设计学科发展过程中时刻注重加强文化的自我认同,提升民族的凝聚力,从多维角度创建独具民族特色与品位的陶瓷设计学科体系。

宁钢指出,总体而言,我国的艺术学科建设以及相配套的教育体系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前路依旧“玉汝于成”,需要新一代青年人履践致远地前行,为传播优秀中华文化贡献力量。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专业学科建设中

教育所面对的不仅是当下,作为教育者,更要重视保护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科建设。结合陶瓷教育,宁钢认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要重视陶瓷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专业学科建设发展中。首先,设计体现着文化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而设计的自信,就来自文化的自信。设计是体现文化自信的一种工具和手段,也是表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其次,设计阐述艺术的时代性。设计是凝结着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气质和内涵以及个性和情感的艺术表现方法。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美都应当是为这个时代而产生的。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理所当然地会在艺术品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上产生巨大的变化,以适应当时的社会审美趋势与审美心理变化。

多年来,宁钢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方面不遗余力、积极推动。宁钢在担任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期间,一直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学校的设计学专业入选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成为江西省高校学科联盟首批牵头学科。2020年12月,在江西省“十三五”期间“双一流”建设验收中,设计学被评为优秀学科,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更是获批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设计学获评江西省高峰优势学科建设点。

作为优势学科,陶瓷艺术设计教育不同于纯艺术教育,除了注重对学生个性创造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外,还应注重对学生技术能力、市场及行业实践经验的培养。

其二,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坚持艺术创作的多元性。陶瓷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多元的,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样式,同时也借鉴吸取了西方当代艺术的元素,具有独特性。在设计上将传统和现代的元素加以融合,大大拓展了陶艺语言的表现力,使陶瓷艺术的面貌焕然一新。

宁钢指出:“传承与创新一直是我在艺术探索、艺术教育上秉承的关键词,融合与交流则是使之更加完美的方法。中国现代陶艺创新发展的根本是在创新中有别于传统,敢于尝试新的技法,用更加多样化的材料和工具、风格样式去表现陶艺作品。中国陶瓷文化,应该在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理念中成长。”

其三,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让陶瓷艺术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特色。陶瓷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是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也是提高国家软实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可将陶瓷文化传播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行动计划,在国际交流中充分发挥陶瓷艺术的特色。

首先,可以将中华陶瓷文化传播作为中国重大文化创新项目来实施,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复兴。积极推进与国内外陶瓷类、艺术类、智库类以及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参加在海外举办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广泛开展国际陶瓷学术研修、游学培训、陶瓷文化论坛等活动,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其次,是促进陶瓷教育,加大对中国唯一的陶瓷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办学的支持,使其办成世界知名的一流特色大学,为中华陶瓷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提供有力保障。景德镇陶瓷大学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战略下,应该起到与世界对话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通过陶瓷这个文化载体,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高等艺术教育是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振兴的基石

2021年“双减”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引起了多方的讨论。高校对此也非常关注,学科教育也因国家“双减”政策的执行在进行调整。“双减”政策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艺术教育,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力。对此,宁钢认为,在“双减”政策下,高等艺术教育要积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资源、发挥引领作用。

首先,高等艺术教育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融入到美育全过程。新时代的美育,就是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把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美育全阶段、全过程。比如中国的陶瓷文化,有其独特的风格、气魄和神韵,陶瓷文化的传播将中国的历史与现在,以及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因此,要重视传统文化,积极推进陶瓷文化交流活动,广泛开展陶瓷学术研修、陶瓷文化论坛等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美育全过程。

其次,高等艺术教育要担当起文化自信的重任,引导社会关注民族文化,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进而培养出充满文化自信的新一代。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例,其开创了现代陶瓷教育的先河,是美育的先行者。宁钢在担任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期间,一直强调要在学科建设上突出陶瓷特色,这种特色体现在五个方面,分别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要从这五个方面为陶瓷行业服务。

最后,高等艺术教育是传播和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搭建活态传承的桥梁。宁钢指出,高等艺术教育是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振兴的基石,传承与教育相结合是进一步保护、传承、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双减”背景之下的高等艺术教育,既要打开校门,把传统手工技艺迎进来,积极开展各种培训,又要走出校门,助力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播和交流,为社会提供示范服务。


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新时代,国家下大力气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政府、高校、社会都在积极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而高等艺术教育作为社会的艺术力量,我们更加有责任和义务运用自己的能力和平台,切实发挥艺术的影响力、带动力和生长力,为乡村振兴服务,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对此,宁钢表示:第一,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振兴新IP。深入乡村田野考察,实地制定方案,加大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梳理和挖掘,依托文化创意和设计,为乡村文化建设进行主题性策划;开发名副其实的产品,提出改造设计规划;挖掘乡村文化素材,传播本土乡村故事。

第二,坚持融合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建设。要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艺术思维,推动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资源搭建平台,使其形成标志性文旅产品或者文旅成果;为乡村文化提供文化旅游服务功能,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第三,发现和利用资源,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乡村以其文化的独特性而展现出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它们独特的历史资源、自然资源、民族资源、文化资源等都是需要发现和保护的内容。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来促进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比如建立乡村民俗展览馆、乡村艺术馆、乡村博物馆等,都会成为促进乡村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

此外,宁钢认为,还可以组建艺术家团队,加强乡村文化题材的文艺创作。通过文艺作品,传播乡村文化。通过文艺创作,提升乡村文化内涵。通过举办作品展览、研讨会等学术性活动,打造乡村振兴新的文化名片。


本文部分内容刊于《艺术教育》2022年4月刊                
     

微信编辑:Mona

  转载于艺术教育杂志